近日,《即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志》出版發行。2017年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啟動《山東抗日根據地志》《山東解放區志》的編纂工作,我區史志辦承擔即墨轄域資料征集和編纂工作。2018年史志辦決定在此次資料征集基礎上,根據即墨實際,重新設定篇目,編纂出版《即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志》,以更好傳播即墨紅色文化,傳承即墨紅色精神。
即墨是山東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1928年,中共即墨第一個黨支部建立。此后,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截至1941年,全縣黨支部共有24個,黨員288人。即墨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1941年,在日偽頑反動勢力夾擊下,即墨大部分黨群組織和武裝力量遭到重大破壞。即墨縣委為保存有生力量,決定把黨的活動中心由吳家嶺一帶轉移到毗鄰大澤山根據地的即墨西北邊區一帶,建立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地方武裝,領導即墨人民繼續斗爭。在此,創建了全縣第一支抗日武裝隊伍——即墨縣大隊,標志著即墨縣委獨立領導的抗日武裝誕生。1942年9月,即墨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八區堤前村(今屬移風店鎮)成立,標志著即墨西北抗日根據地形成。解放戰爭期間,即墨、即東地處膠東戰區前沿,是國民黨反動派嚴密控制的地區。在中共即墨、即東縣委領導下,即墨人民奮起迎戰,先后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軍事進攻。土改運動和反奸訴苦運動,解放了廣大貧困農民,鞏固了解放區的民主政權。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解放,即墨大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即墨城的收復為解放青島掃清了障礙,主力部隊如疾風卷席,一路南壓,青即戰役不日告捷。
《即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志》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人物等方面,系統記述1931-1949年期間即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發展和壯大的光輝歷程,生動刻畫了吳善堂、袁超、周浩然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卓然風采,精彩再現了集旺疃伏擊戰、趙家嶺伏擊戰、靈山戰役、青即戰役等重大歷史事件,深刻彰顯了即墨人民可歌可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即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志》是我區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旨在以講好即墨“紅色故事”為線索,點亮紅色情懷,使人們在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革命精神的對話中,不斷進行觸及思想、深入靈魂的反思與感悟,從而激勵人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更好地服務即墨經濟文化強區建設。(洪濤)
|